在古老的东方,有一种神奇的乐器,它名为“十六贝”。它的声音,如天籁之音,穿越时空,唤起人们内心最深的情感。今天,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乐器的面纱,一同探寻它背后的传奇故事。
1. 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,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,宁可拾己,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。
2.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,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。你也不必和争吵,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。
3. 生活就是理解,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。生活就是越过心灵的障碍,平静心性,淡泊名利。生活,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。生活,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,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。生活,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,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。
4. 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,将会招来烦恼;所以,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,则非但没有功德,反增烦恼业。
5. 发挥生命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,这种生命轻如鸿毛!反之,若能发挥生命力,积极造福人群,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。
6. 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,扩大可以利益天下,增长慧命;缩小则成自私自利,增长恶业。
7. 升华道德道德的升华,关键在于「忍」。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,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。
8. 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,有福心就灵,是谓「福至心灵」。
9. 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、石雕的佛菩萨像,只是供我们摄心,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。
10. 些极其平常的小事点滴积累而成,不要因为琐碎而烦恼,细细地品味那些平时忽略的点点滴滴也是另外一种快乐。
11. 一方一净土,一笑一尘缘。一念一清净,心是莲花开。三千世界,心若清净,无处不是净土。人生的悲欢离合,酸甜苦辣,皆系于心,心态若安好,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?身在红尘之中,凡事以善为本,有所为,有所不为,心自然日趋平和、宁静,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,从容,不为谁开不为谁落。
12.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,如坐禅、念佛等,都是为了收摄心念。「修行」,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,多增加一分真我。
13. 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。爱得普遍,爱得透彻,爱得乾净俐落,就是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的纯净真爱。
14.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,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。
15. 行重即行仪庄重,举止有节;是故「行重」则「有德」。
16. 厚重即心宽意厚,善解人意,常怀欢喜心,乐于利益人群;所以「厚重」则「人人皆欢喜」。
17. 句出金刚经:“所有相皆是虚妄;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当作如是观。”
18. 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,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,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,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。
19. 道心不可断学佛者,道心不可断。道心断,明灯暗;明灯暗,智慧失,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。修行人当看好心念,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。
20. 启发自我觉性修行,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,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。
21. 颠倒众生知道反省过去,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,就叫做「颠倒众生」。
22. 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,而是要由自身付出,无条件地奉献,做到事事圆满。
23. 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,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;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,毁了自己,也毁了别人。
24. 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,可以从上透视到底,没有一点色彩,此即「清水之爱」。
25. 同时,人世间充满着诱惑,人太过追求这些感官之物,才会变得不快乐。如果人能够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,就不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,毕竟人生如梦随风散!聚散,喜忧皆是缘。
26. 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,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,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。
27.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。
28. 事情过去了,就不要太烦恼、太生气。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,喜忧参半,甚至带点混乱的。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,自己尽了心就好。做事之前善加考虑,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,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,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。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,心思单纯,生活简单就很好。
29. 动中的宁静人要学习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,并学习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。
30. 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,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;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,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。
31. 护心也护口人与人之间相处,难免产生人事上的烦恼;遭遇这些烦恼时必须忍让,千万不要起瞋恨心;除了护心,也要护口,不能口出恶言。
32.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,因循苟且,而是尽人事听天命。
33. 你可以拥有爱,但不要执着,因为分离是必然的。